收錄文章
-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民族傳統2022-04-18
-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漢語國際交2022-04-18
- 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對2022-04-18
- “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參與2022-04-18
- 試論日本古學派“孟子像”的學術2022-04-18
- 文化遺產外宣中的政治話語翻譯和2022-04-18
- 基于三星堆文化的煙斗文創產品設2022-04-15
- 文旅融合視角下的“紅色名城”品2022-04-15
2021年第34期
2022-01-20 點擊:
理論前沿
論新時代東北抗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賀彥鳳;溫潔心;1-4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鄭景云;5-8
創值旅游初論方宏一;9-14
當代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構建策略
莊靜;15-18
提升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文化自信的研究——以湖湘文化育人為例
賴軍芳;浦潔;凌寒玲;趙潔瑜;19-22
卡西爾“人與文化關系”的思考對高校教育改革的啟示
吳偉玲;23-26
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研究
梁艷紅;27-30
龍江優秀精神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
孫一洋;王斐斐;于清韻;31-35
“雙高計劃”背景下新時代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路徑創新研究
唐紫微;36-39
文學藝術
葉永烈與中日科幻交流
王慧;40-43
葛亮《朱雀》中的文化知識硬傷探析
吳云;44-48
阿Q的另一重心理世界——“理想化形象”的自我建構
宋詩歌;49-52
漢四神紋在現代設計中的重構研究王明艷;53-56
傳媒文化
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研究
沈盼盼;王曉梅;57-60
《共產黨宣言》中央編譯局譯本系列注釋考析
王小靜;61-64
中國古代文學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路徑探究
張莉萍;65-68
俄文科技廣告文本中數字符號的功用分析
于洪波;69-72+92
教育文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應用與思考——以新疆農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三解四全五化”為例
沈建剛;李華杰;努力曼·依米提;馬桂花;73-76
翻轉課堂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郭盼;77-80
“新醫科”背景下中醫藥院校針灸推拿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分析
陳邵濤;張曉林;仲崇文;剛曉超;周星宇;劉明軍;81-84
創新創業教育視角下視覺傳達專業教學的改革策略
王娜;85-88
課程思政在大學生勞動教育中實現路徑的探索
溫雙艷;89-92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
柳震;93-96
“三全育人—十大育人”視域下信息類專業學生培養路徑研究
鄧春遠;孫宏利;97-100
OBE理念下機械專業基礎課程第二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何永玲;周緯遠;賈廣攀;黃賢毅;101-104
新工科背景下協同育人平臺的搭建探索
劉斌;江春冬;董硯;雷兆明;廖文喆;105-108
自然教育資源融入鄉村幼兒園課程的路徑與策略
鄭天然;李立新;109-113
大學語文教學中大學生的責任教育研究
尹莉莉;周才文;114-117
歷史文化
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探析
劉娟;118-121
從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發展看學校的精神特質
劉斌;李榮華;張艷;田甜;何婕;122-125
以圖畫象形文字思維解析《山海經》的怪誕方國
李仕瓊;126-130
潮汕地區物質文化遺產探析——以境內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為例
張朝智;131-134
王陽明“心即理”哲學內涵及文化價值
王修寰;135-138
基于杭州實地調查的大運河文化傳播效果研究
張慶海;張翠英;139-142
語言文化
基于漢字形態學的漢字任意性研究
李鳳;143-146+150
目的論指導下的地球物理領域科技文獻翻譯策略
詹聰;147-150
淺析高校漢語言類課程思政改革
陶璦麗;151-154
薩丕爾的“語言—文化觀”再認識
艾瑞;155-158
日漢翻譯的難點分析與解決對策——從日語語言特點與中日文化差異談起
陳芷悅;竇碩華;159-162
從語用學角度淺析《喜福會》中的語碼轉換
鄭如茵;163-166
文化產業
建設文化強國視域下的文化產業發展策略探討
熊浩;167-170
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生態保護建設研究述評
楊針;171-174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紅色旅游熱點分析與文獻服務探討
王海洋;175-178
基于敘事法的紅色文創產品設計分析
閆付海;179-182
文化交流
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性研究
徐姜;183-186
淺談韓國組合“防彈少年團”民族元素的運用和文化輸出——以歌曲《IDOL》為例
張卓然;187-190
魯爾德比的文化與區域性特征
劉珂;191-194
傳媒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羅金妮;195-198